文化抗战,是抗日烽火中的“无硝烟之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界人士以笔为枪、以艺为盾,在抵御日本文化侵略的同时,创造出兼具民族特质与时代精神的文化成就,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抵御文化殖民、捍卫民族根脉的战略屏障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将文化抗战纳入全民族抗战的战略体系,提出建设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为民族存续筑起一道坚实的“精神长城”。抗战时期,文艺界爱国人士高举文化抗战的旗帜,以赓续文化血脉为己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战火中焕发新生。
在桂林,徐悲鸿通过画作《愚公移山》,借传统寓言传递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的精神;丰子恺用《漫画日本侵华史》,以中国传统绘画的简约笔触揭露侵略者的残暴;欧阳予倩则改良桂剧,让传统戏曲成为唤醒民族气节的舞台。这种古为今用的文化创新创作方式,既避免了传统文化在战火中的断裂,又赋予其“救亡图存”的时代内涵。
文化抗战为文化自信注入持久活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通过凝聚民族精神、推动文化创新、构建价值认同等三个维度为文化自信注入持久活力,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
从“个体觉醒”到“全民共识”的价值升华。伟大的民族精神,往往在危急时刻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抗战时期,文化工作者以文艺作品为媒介,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家国情怀,转化为全民可感知、可践行的精神力量。在桂林,70多个音乐团体举办了290多场街头公演,《松花江上》的悲怆旋律、《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呐喊,成为民众的共同心声,让文化成为“全民的精神纽带”。1944年桂林西南剧展期间,近千名戏剧工作者汇聚一堂,深入工厂、农村,以广阔天地为舞台,演出街头剧。文化抗战让文艺作品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深度互动,将知识分子的呼吁变为全民的自觉行动,让坚持抗战的信念深入人心。
从“传统继承”到“时代转化”的实践突破。抗战时期的文化工作者并未固守传统,而是结合抗战实际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欧阳予倩将传统桂剧的唱腔、身段与抗战主题结合,创作《青纱帐里》等剧目,成为宣传抗日、唤醒民众的新载体,形成了“既有中国气派、又具时代特征”的文化成果,让传统文化摆脱陈旧僵化的标签,焕发新的活力。在传播方式上,文化工作者充分利用“大众化”载体,让抗战文化深入基层。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通过秘密电台,将延安的《新华日报》内容改编为“口语化通讯”,通过贴近民众、扎根生活的创新传播方式,让文化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奢侈品”,而是全民共享的精神食粮,为文化自信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文化认同”到“民族认同”的逻辑递进。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核心纽带,文化抗战的深层作用是通过共同的文化实践,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文化人士不分地域、不分党派,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形成价值共识。巴金在桂林写下《火》三部曲,记录上海青年奔赴西南大后方的抗战历程;陶行知在桂林创办育才学校,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培养兼具文化素养与抗战意识的青年。
以文化自信激活抗战精神的当代实践
在党和人民伟大革命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有力武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抗战的精神财富,唯有在当代实践中被激活,才能真正转化为文化自信的现实力量。
遗址活化传承让历史空间成为文化自信的“体验课堂”。文化抗战遗址遗迹是“看得见的历史”,其保护与活化是传承精神的基础。让参观者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让青少年在触摸历史中感悟抗战精神,避免了单纯进行教育的空洞化,为文化自信培育新生代力量,让抗战精神融入文化血脉,成为培育人民文化自信的珍贵养料。
文艺创新让经典焕发时代魅力。优秀文艺作品是传播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以文化抗战为题材的文艺创作不断突破,既尊重历史真实,又融入现代审美,通过真实还原历史细节、挖掘人性光辉,让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让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国家建设的动力。当前世界形势复杂多变,面对西方文化渗透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必须大力挖掘文化抗战历史内涵,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国家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的公布,再到抗战历史纳入中小学第一课,一系列举措正在将抗战精神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让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文章转载自学习强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