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开发课程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精品开发课程 > 正文

云南永平紧扣地方发展做好案例教学开发:研磨精品课程 培训出新入心

发布日期:2025-09-19 作者: 来源: 点击:

中国组织人事报永平讯 (通讯员 马海云 陈云昆)“把‘数字思维’融入下一步工作中,既要守护好绿水青山,也要拥抱云端机遇,推动永平特色产业智能化升级。”近日,云南永平县“荟萃博南·智富永平”党政干部专题培训班结束后,参训学员李煜杭对“数字化时代的农业生态产业链”案例教学感触颇深。

聚焦事业所需、岗位所用、干部所缺,综合运用情景式、研讨式、沉浸式的案例教学模式,是永平县破解干部教育培训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训实效不高等问题的有效做法。近年来,永平县着眼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开发基层治理、民族团结、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教学案例,推动干部教育培训更加生动具体、直观易学。

聚焦培训需求,打造“本土化”案例库。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将本土案例开发与县域发展重点深度融合,面向全县各乡镇、各行业部门“就地取材”,挖掘打造形成可学习可借鉴的案例库。建立“双源采集”机制。着重从基层一线实践中提炼好经验好做法,深入挖掘“一老一小”服务关爱、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绿美乡村建设等案例主题,形成“典型经验案例库”;联合复旦大学等高校智库资源,嵌入发达地区先进经验,融合转化为“示范案例库”。例如,针对县域产业发展难题,开发大坪坦茶产业振兴案例,剖析从传统种植到品牌打造的转型路径。探索建立“基层提报、专班采编、多维验证”的三级联动案例开发机制,充分整合党校教师、参训学员、基层组织等力量,持续打磨具有本土特色与时代价值的教学案例。实施案例教学课程库“准入、退出”动态管理机制,确保课程常学常新、常用常新。紧密结合阶段性重点要点工作和特色亮点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发准入各类案例教学课程;综合案例实际、教学实践和培训实效,将案例教学成果不好、现场体验不好的课程退出案例库。

探索推行“案例+”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和交流研讨、实战实训、比拼提能充分融合,破解培训“学用脱节”难题。“案例+研讨”促进思维碰撞。以案例为切入点、需求为基础、问题为中心、学员为主体,采取“案例呈现、问题思考、分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员重点围绕如何推进乡村治理、如何打造乡村振兴支柱产业等主题开展研讨交流,实现思维碰撞与经验沉淀联动提升。“案例+实训”强化实战能力。构建“本土案例+高校资源”融合实训体系,例如,在设计赴上海复旦大学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班课程时,将永平所需与复旦所能充分结合,搭配设置参观乡村振兴示范村、城市规划馆、数字化转型体验馆等现场教学实训实操课程。“案例+比拼”提升能力水平。突出抓好案例教学与实战实训融合提能成果检验,探索推出“案例攻擂赛”“公文写作比武”等活动,通过以案促学推动以赛促练、以赛促干。

将案例教学课程开发和打磨作为重点,围绕训前、训中、训后三个环节,构建教学课程评估机制。抓实训前需求诊断。在“本土化”案例库打造基础上,融合党的创新理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重点模块,根据培训班次和培训主体“量身定制”培训内容,构建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务实管用的教学课程体系。抓好训中动态跟踪。在案例教学实践中,重点抓好“教师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富有实效”和“学员课堂表现是否专心专注、积极主动”两个关键,综合教学目标达成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互动效果等方面,联动做好教学课程靶向精准度、创新创造度、深受喜爱度等动态跟踪,择优选取、精耕研磨一批辨识度高、反馈效果佳、作用发挥好的教学课程作为“案例库”精品课程。抓准训后成效回访。建立“问课堂与问专家”双问评估机制,一方面,全面收集学员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授课效果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开展课程观摩活动,邀请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基层代表等走进课堂、现场点评,着力提升教学课程实效和干部教育培训质效。

本文转载自学习强国,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