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为我国高校更好地开展好育人工作把握着办学方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党建工作,有利于引导广大高校师生增强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认识,成为促进我国民族和谐发展的传播者、参与者以及实践者,对更好地履行高校育人核心职能和贯彻服务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党建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现实迫切需求。高校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团结意识教育的实质是运用思想政治教学,逐渐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等,这也是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团结意识的落脚点,也是当代大学生积极担当,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最有力的源泉支撑。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党建工作,有利于指导大学生进一步坚定树立中华民族团结意识,符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战略定位的需要,高校通过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显著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深度推动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对加速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强国提供了新路子、新举措。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党建工作,有助于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心聚力。高校党建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积极引导和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便更好担当起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担。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两者都要求重视思想、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工作。一方面,高校通过坚持和巩固党建工作,有利于阐释和普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条件、科学内涵以及现实意义,进而不断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以及教育政策等,有助于揭示和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准确理解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自觉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党建工作,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高校是大学生求知明理、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而随着国内外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社会上各种价值取向日益冲突和交织,为了增强大学生担负起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个人综合素养和定力。一方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党建工作,有助于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结合到高校教学教育活动中,有助于高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互帮互学、在交往中相互尊重和理解信任,进而促进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鞭策其在学业上更加勤奋用功、为民务实、无私奉献等,更有利于大学生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为今后投入到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做好准备,成为国家和社会中出色的一员。
为加强新时代高校党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强化政治认同和政治归属感。一方面,高校要将深化党的理念学习与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融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日常管理,使广大师生能够深刻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体系、历史脉络以及现实意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使之进入课堂、进入教材、进入师生的思想,让高校师生自觉地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等,引导广大教师学生坚决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并积极投身到党领导下的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中去。同时,高校要坚持从道德情操的高度出发,以培养人才为目的,不断增强学生的政治站位意识,抓实高校党支部建设,不断提升高校师生的思想引领能力、核心素养以及服务社会能力等,为高校党建工作提升以及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的环境。
为加强新时代高校党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高校相关课程开发工作,增设多维度、鲜活的教学课程。一方面要加大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材料的开发,要结合当代大学的特点以及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现状,不断推进高校课程材料的创新发展,用一些鲜活的课程形式以及内容,更好的提升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性,更容易促进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理性上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者和坚定维护者。另一方面,大学也应努力打造有利于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堂氛围,拓展大学生互动互助的学习空间,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知识,通过互动交流相关事例和故事,引导教师将这些教材资料纳入现阶段思政教学等学科,打造促进高校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课程内容,激发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让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与传统等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促进我国高校育人工作的质量提升。
为加强新时代高校党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经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的文化积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最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承,因此为了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也是维护我国民族团结、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高校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提升党建工作力度,逐渐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如高校通过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教学,不断提升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认同,进而更容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基础,让学生知晓各民族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有利于使中华文化浸润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充分认同,有利于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他们积极投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为加强新时代高校党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强化师资建设,打造出一支实力过硬、业务精湛的人才队伍。高校教师作为培育大学生的执行者,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等影响着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效果。因此需要高校培养一批具备丰富党的理论知识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吸纳有声望的学界名流和优秀的学术带头人,构建起一支专职的研究团队,深入研究大学党建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实践,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大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教材以及课程等教育形式。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培养一批优秀的教书育人的实践教师队伍,教师可以更好地将民族团结观念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活动中,并将其作为考评教师教学、党建工作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此激励高校教师、党务干部主动地投身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去。此外要把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工作融入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充分发挥高校在当地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民族习俗、民俗文化等形式的教育资源优势,逐步扩大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空间和价值。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需要高校结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党的建设这一“大局观”为指南,紧紧围绕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一课题,积极致力于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才培养上,通过不断强化政治认同、科学设置相关课程内容、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等,不断提升高校在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积极作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不断激发师生主动学习热情和动力,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效助力。
文章转载自学习强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