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部门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 正文

背着金条乞讨

发布日期:2025-08-11 作者: 来源: 点击:

作为中央苏区的干部,他曾自带干粮办公。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他背着金条乞讨,一路寻找党组织。他的故事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并点赞,他就是曾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刘启耀。

刘启耀于1899年4月出生在兴国县龙口镇睦埠村,15岁便离家靠做长工、撑竹排谋生。1926年9月,兴国县的工农革命运动迅速兴起,刘启耀秘密参加了农民协会,成为睦埠村的早期革命者。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2月,革命的浪潮把刘启耀推到中央执行委员、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岗位上。第五次反“围剿”时,中央苏区被敌人包围,经济上十分困难,刘启耀想尽各种办法节省经费。从1934年起,他坚持从家里带米到省苏维埃政府办公,节省公家伙食,支持革命战争。旁人风言风语,刘启耀的老婆开始不理解,埋怨他说:“省苏主席,连饭都赚不到吃,真没用。”刘启耀并不怪她,耐心地给她讲道理,终于使她明白了共产党人当官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人民谋幸福的道理。后来,刘启耀工作忙,没有时间回家背米,老婆心疼他,就挑米去宁都 探望,还开玩笑说:“老公老公,饭要我供。”刘启耀则回答:“革命成功,吃穿不穷。”环境异常艰苦,刘启耀却始终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的 豪情。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根据组织安排,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刘启耀留在苏区坚持斗争。作为主席,刘启耀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保管好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经费——一包金条!

1935年的宁都突围战中,刘启耀负伤,满身是血,不省人事。敌人清理战场时,从一具游击队员遗体中搜到一个中共党员证,上面写着刘启耀的名字和职务。于是,敌军赶忙叫来随军记者当场拍照,借以邀功请赏。不久,敌人的大小报纸大肆吹嘘“击毙了江西省苏区主席刘启 耀”。实际上牺牲的是刘启耀的同庚战友刘国龙。刘国龙为救受伤昏迷的刘启耀,将其推入死人堆中后拿着他的驳壳枪和证件去引开敌人,在战斗中不幸牺牲。

就在那个深夜,被寒风冻醒的刘启耀,找到原来藏身的山洞,取出掩埋在乱石中的裕涟系在腰间。沉甸甸的裕涟里装有金条、首饰和银元。那是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曾山和他们分手时,请他妥善保管的经费。伤愈后,他与游击队也失去了联系。在山民的帮助下,他穿着烂棉袄,戴顶破斗笠,肩背讨饭袋,手拿打狗棍,化装成乞丐,往湖南方向去追赶长征的主力部队。可是湘赣边境敌人岗哨林立,盘查甚严,他只好隐姓埋名,在遂川、万安、泰和一带山区漂泊流浪,过着乞丐生活,渴了就在溪边喝口水,饿了就向附近人家讨点饭吃,入夜就躺在茶亭破 庙里休息。

刘启耀一边乞讨,一边找党组织。吃尽了苦头,九死一生,身体虚弱的他甚至有时饿晕在路边。令人敬佩的是,这个腰缠万贯的“乞丐”,宁可讨米讨饭,忍饥挨冻,却始终坚持不肯动用公款分厘。他几乎走遍了赣西南老苏区各个角落,秘密联络了老党员、老红军、老苏区干部数百人,同敌人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1936年初,刘启耀在泰和县马家洲以办旅社为名,筹建了“旅宁同乡会”,接待过往失散红军,开展党的秘密工作。经过一年多时间,刘启耀先后联络到原中共杨赣特委书记罗孟文、宣传部部长刘飞庭等1000多位失散的苏区干部和红军战士。

1937年初,刘启耀和罗孟文、刘飞庭等在泰和县马家洲组建了中共临时江西省委,刘启耀被选为临时省委书记。在临时省委机关成立后的第一次常委会上,当大家都为省委今后的办公经费发愁时,刘启耀撩开破衣烂衫,把一包金条倒在桌子上,说:“这是我突围时保管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经费,今后归临时省委支配。”大家都惊呆了,谁都没有想到刘启耀居然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同志们都惊讶地称他为“腰裹金银的讨米人”。刘启耀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大家对他保存党的经费的传奇经历无不由衷敬佩。

后来,临时省委用这笔经费买了一栋房屋,以赣宁旅泰同乡会的名义建立了省委秘密机关,部分剩余经费用于保释狱中的战友。1946年1月,刘启耀临终前,让同志们把自己抬到房门前的长椅上,望着延安的方向,溘然长逝。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