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6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原党委委员、副局长丁宝军作出一审判决,丁宝军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35万元人民币。丁宝军未提出上诉。
经查,丁宝军利用职务之便,在业务代理、工程承接等方面为他人提供帮助,共收受贿赂312万元人民币、2.5万元购物卡,接受礼金2.6万元人民币、10.4万元购物卡。
在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工作30年后,丁宝军从一名普通的办事员成长为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在本该大有作为之际,却没有抵挡住金钱的诱惑,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最终滑向贪腐深渊。
作风霸道 看重权位
1983年7月,21岁的丁宝军从安徽一所专科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安徽省煤田地质局水文队任办事员。由于他勤于钻研、工作踏实、业绩突出,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先后任科长、劳动人事处副处长、劳资教育部副部长、部长。2002年7月,40岁的丁宝军担任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至2013年3月案发。丁宝军在这里一干就是30年,他也从当年的办事员变成了局领导。
30年,让丁宝军成了单位里的“老资格”,在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的职位上就干了11年。他在熟悉的工作环境里,积累了深厚的人脉,对于各种有求于他的人,只要他认为信得过、放心的,哪怕违反原则,也会刻意维持好彼此间的关系,并使这种关系长期化、稳定化,进而结成利益同盟。此时的丁宝军正处心积虑地建立着日后能为他谋取利益的人脉资源关系网。在这个关系网里的人说:“丁局长真是好领导,仗义、关心下属。”
可是,当丁宝军面对与其切身利益无关或在工作中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同事时,态度就截然不同了。当上局领导后,丁宝军刚参加工作时那种严谨谦虚的态度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自我膨胀、狂妄自大。有一次局里开党委会,由于意见不合,刚进局领导班子不久的丁宝军就与比他年长的党委副书记发生言语冲突,在会上差点打起来。
“他虽然脑子聪明,心思缜密,但为人强势,不大合群,下去调研时,很少带分管部门的负责人一道,喜欢独来独往。”曾与丁宝军共事的同事说,丁宝军自认为资历深、能力强,在经营管理方面是行家,说话分量重。随着职位的升迁,丁宝军对单位一些重大事项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对分管范围内的事项,更是“说一不二”,而且十分看重权位。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工作人员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当时在局领导班子里排第二的丁宝军在办公室翻阅着文件,发现排名在他之后的班子成员已传阅过此文件,立刻面露不悦,旁边的工作人员慌忙解释说:“因为您外出不在,这个文件又比较急,所以才把文件先给其他领导传阅了。”丁宝军对权位的过分看重,由此可见一斑。
工作中,丁宝军经常越过中层,一竿子插到底,凡事都要他说了算。他分管经济工作后,要求撤销运营部,以便直接干预到具体项目的操作。令工作人员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安徽省煤田地质局下属的安徽两淮置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大部分房地产项目不是在合肥或外省大城市,而是在丁宝军的老家宿州市,拍板前,丁宝军并未和其他班子成员商量,具体事项也都由他安排,这种做法让其他同事疑惑不解。
由于丁宝军长期分管经营管理、法律事务、规划发展、后勤等工作,所管理的事项多,任何一个细小环节,如果制度上出现漏洞,都会让别有用心之人寻得可乘之机。丁宝军自然不会放过唾手可得的“好机会”。
在这种欲望的支配下,丁宝军开始将权力作为利益交换的筹码,权为己所用、利为己所谋,做事不讲规矩、不讲原则的情况越来越多。为谋取非法利益,他觉得此前精心建立的关系网到了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并认为这种关系牢固可靠、不易被发现。
小节失守 防线崩溃
“我认为人的价值观要不断变化调整,个人价值除了体现在工作业绩上,体现在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贡献上,还应体现在金钱上,于是就有了多搞点钱的想法,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开始非法敛财,收受别人的钱物。”案发后,丁宝军这样剖析自己思想蜕变的过程。
2005年春节前,时任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队长的吴某某为了和丁宝军联络感情,安排人员送给丁宝军3000元红包以表心意,丁宝军几番推辞后,就收下了。此后,吴某某在2006年、2008年、2012年春节,分别送给丁宝军1张1000元面值的合肥百大集团购物卡;2012年中秋节,安排人员送给丁宝军5000元现金。
该局下属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院长赵某某为了和丁宝军搞好关系,从2003年至2012年,每年春节,都送给丁宝军数额不等的购物卡,共计2万元。丁宝军一一笑纳。
“起初,我对下属单位过年送的钱物不敢要,对自己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但自2005年以后,下属单位送的钱、购物卡基本都敢收,开始还有些担心害怕,时间长了就习以为常了,有时自己安慰自己,这是社会普遍现象。”丁宝军这样忏悔。
贪官在滑向腐败的过程中,多数会经历一个心理变化过程,丁宝军也不例外。刚当上副局长的那几年,丁宝军对下属单位送的钱物,思想上表现为“不敢收”,行为上表现为基本能“拒收”。但时间久了,特别是2005年以后,他思想上放松了警惕,行为开始放纵,大胆闯红灯、踩红线,认为下属单位送的“小钱”是小事、小节,殊不知就是这样所谓的“小钱”通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慢慢累积成了“大数额”。